盒马X会员店仅剩5家
时隔十三年的全新 UI,以及更低调但随处可见的 AI| 苹果 WWDC2025 亮点汇总******

摘要
苹果「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视觉革新」。
北京时间 2025 年 6 月 10 日凌晨一点,加州的太阳日常升起,位于 Apple Park 的 WWDC25 的主题演讲也准时拉开帷幕。
和此前曝光的信息基本一致,今年苹果全系操作系统都开启了年份命名的新策略,集体改名 26,与汽车制造商发布新车型的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采用下一年的年份进行命名,能够给外界塑造一种「拥抱未来」的品牌形象,这也与本次苹果「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视觉革新」主题高度契合。
更重要的当然还是全系的风格化统一,全新的「流光玻璃」(Liquid Glass)设计语言,用于显著减少用户在 iPhone、iPad、Mac、Apple Watch 及 Apple TV 等不同设备间切换时的视觉跳跃感和认知负荷,从而营造一个更浑然一体的生态系统体验。

这是自 2013 年 iOS7 抛弃拟物化、转向扁平化以来,苹果最大规模的一次设计语言迭代。
苹果人机界面设计副总裁 Alan Dye 表示:「我们首次在所有平台引入了统一的设计语言。」这项新设计在几乎所有操作系统的细节中,都加入了玻璃般的元素,包括 Dock 栏和锁屏界面,其灵感旨在模仿玻璃的光学特性。
或许你已经能看出来了,「流光玻璃」设计灵感明显是源自苹果的 visionOS,同时这些细节都能根据背景内容的明暗进行自适应调整。
「流光玻璃」采用实时渲染技术,能够根据用户的操作动态地做出反应。苹果将其应用于按钮、开关、滑块、文本、媒体控件,甚至更大的 UI 元素——如标签栏和侧边栏。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流光玻璃」设计,苹果重新设计了应用内的控制项、工具栏和导航元素。
包括相机、照片、Safari 浏览器、FaceTime 通话、Apple Music、Apple News 和 Apple Podcasts 在内的多款应用都已更新以适配「流光玻璃」设计。苹果还发布了一套更新的 API,以便开发者能够在今年晚些时候正式推出这项新设计更新之前,着手更新他们的应用。
更务实的 Apple Intelligence 更新
事实上,首先在 WWDC 被介绍的就是 Apple Intelligence,从这一个小细节或许也能看出苹果高层有多么急于挽回去年各种关于 Apple Intelligence 的宣传「跳票」导致的负面看法。
实际上单就内容更新数量来讲,本次 WWDC 期间确实称得上 Apple Intelligence 的一次重磅更新。除了支持的语言拓展到更多国家/地区之外,苹果还放了另一个「大招」:发布名为 Foundation Models 的新框架,允许第三方应用开发者访问 Apple Intelligence 使用的端侧模型能力,从而使他们自己的 App 即使是离线也可以使用 iPhone 的端侧大模型来完成更多需要 AI 介入的任务。

除了面向开发者的更新,在普通用户感知更明显的前端,视觉智能(Visual Intelligence)现在也支持直接通过 iPhone 屏幕上显示的内容来内容识别了。
在主题演讲的演示中,苹果展示了一个例子:用户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件夹克,通过截屏,用户可以使用视觉智能通过 Google 搜索这件夹克。你还可以截取事件的屏幕截图,并利用视觉智能帮助将其添加到日历中。或者是直接通过调用 ChatGPT,询问屏幕上看到的内容。

这个功能本身提供的是类似 Google Gemini 的屏幕监控能力,虽然这本身放在 2025 年已经算不算新鲜的 AI 功能,但对 iPhone 用户来讲仍然是一次值得期待的「补课」。
苹果还首次将 Apple Intelligence 加入推出实时翻译功能中,让你能够在信息、FaceTime 和电话通话中进行急于大模型识别的自动语言翻译。
举例来讲,在电话通话时,屏幕上就能实时展示语音翻译;而 FaceTime 视频通话可以实时字幕将显示在屏幕上。所有这些功能都由苹果自主开发的模型提供支持,并且完全在设备端运行。开发者也可以通过 API 将实时翻译集成到自己的应用中。

此外,普通用户现在也可以使用「捷径」,来自己定制如何利用 Apple Intelligence 能力,这是苹果在推出 Apple 智能 AI 功能后的第二次重大 iOS 更新。但这仍然处于「补课」阶段:毕竟去年发布基于 Apple Intelligence 的新版 Siri 时承诺的一些升级,例如根据手机上的内容采取自动化操作的能力,如今仍然处于被推迟的状态。
Apple Intelligence 之后,重点就到了这次「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视觉革新」,苹果自己也提到了十三年前的 iOS7,表示「时代已经变了很多,是时候踏出下一步了」。
时隔十三年之后的新设计
说起 iOS7,可能至今仍然是很多人心中的「白月光」:放在十三年前,无论是独特的分层设计还是流畅的动画,都是当时 iOS7 引领时代的特点,甚至可以说是让 iPhone 在行业内独一无二的关键。

首先是 iOS 26 与 iPadOS 26 的更新,苹果为电话应用增加了来电筛选功能,它可以代你接听电话,甚至在你等待通话时替你保持通话。
为了制作新表情符号,苹果现在允许你通过 Genmoji 将两个表情符号融合,而不仅仅是使用文本描述。Image Playground 也获得了一项新功能,可以借助 ChatGPT 生成新的图像。

Apple Music 带来了歌词翻译和歌词发音功能。一项名为 AutoMix 的新功能可以像 DJ 一样实现歌曲间的无缝过渡。你还可以将自己喜欢的艺人和播放列表固定在应用顶部。
Apple 地图现在同样能利用端侧模型能力,学习并提供你偏好的路线,并在路线出现延误或交通堵塞时向你发送通知。你还可以回顾自己去过的地方与朋友分享。
iPadOS26 的更新无疑是今年功能性更新中最具看点的一个:苹果在长期以来一直「Cosplay macOS」的 iPadOS 上一次性挤爆牙膏,让其在多任务处理、应用间切换以及操作系统导航方面都得到了巨大更新。

苹果表示,全新的操作逻辑将允许用户「流畅地调整应用窗口大小」,并将窗口放置在屏幕上的任何位置。这个窗口系统也可以在台前调度(Stage Manager)中使用,并支持跨显示器操作。
iPad 现在拥有一个菜单栏,你可以从显示屏顶部向下滑动来访问它,它将显示你正在查看的应用的各种控制选项。

此外还有一个全新的预览应用,苹果表示它既可以用于查看也可以用于标记 PDF 文件,还可以在「文件」应用中看到更具 Mac 风格的列表视图。开发者甚至可以在实时活动(Live Activities)中,让你随时了解应用的运行状态。
除了这些为专业用户设计的功能外,iPad 现在还获得了之前仅限于 iPhone 的「日历」应用,并能访问包含所有苹果游戏产品的 Apple Games 中心。iPad 还拥有一个独特的「游戏覆盖」(Game Overlay)功能,允许你在不切换应用的情况下更新设置并与朋友聊天。

苹果在 macOS Tahoe 26 中也运用了「流光玻璃」设计,Dock 栏、侧边栏和工具栏都融入了玻璃质感。

值得一提的是,macOS 在过去也曾使用过玻璃主题,最著名的莫过于 2000 年在 iMovie 2 中首次亮相,并于 2001 年在 Mac OS X 10.0 中广泛推广的 Aqua 主题。macOS 11 Big Sur 也对 macOS UI 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重新设计,带来了更圆润的圆角、更广泛的透明和半透明图层,以及一系列新图标。
watchOS 26 同样将「流光玻璃」作为重点,细节贯穿整个操作系统。这种全新的透明美学将应用于小组件、通知、控制中心、应用内控制项等。它还将应用于照片表盘,现在将显示透明的数字,不会阻挡你查看照片。

本次苹果还为 watchOS 更新加入了新的手势控制,在 Apple Watch Series 9 或更高版本上,轻甩手腕即可关闭通知或来电,静音计时器和闹钟,操作系统还可以追踪环境噪音水平,并自动调整通知和来电的音量,减少用户需要手动将手表设置为静音的频率。
除此之外,watchOS 还加入了由 Apple 智能驱动的「健身伙伴」:这一功能利用健身数据,不仅能生成个性化的洞察和建议,还能为你加油打气。
在你开始锻炼时,它会提醒你最近的健身成果以及距离目标还有多远;在锻炼过程中,如果达到目标,它会通知你;并在结束时总结你的成果,告知你是否打破了个人记录。
体能训练应用也进行了重新设计,新增了角部按钮,作为自定义体能训练或控制音乐的快捷方式。Apple Music 还会根据你的锻炼类型和已知品味,尽力推荐更适合你口味的播放列表。
作为本次更新的灵感源泉,visionOS 此次更新的最大亮点之一是全新小组件,卖点是它们能够融入用户周围的物理环境,「无缝地整合到用户的空间中,并且每次佩戴 Apple Vision Pro 时都会在相同位置重新出现」。就像是真实存在于现实世界中一样。

visionOS 26 引入了多个新小组件,包括时钟、天气、音乐(提供播放列表快速访问)以及照片。用户可以自定义小组件的边框宽度、颜色和模拟深度。
Vision Pro 此前已兼容蓝牙配件,如键盘、鼠标和游戏控制器,但 visionOS 26 现在还加入了对 PlayStation 的 VR2 Sense 手柄的支持。使得玩更复杂的 VR 或 AR 游戏成为可能。
苹果还在本次更新中优化了 Vision Pro 与 iPhone 互操作能力,包括在佩戴 Apple Vision Pro 时解锁 iPhone 的能力。visionOS 26 还将支持 iPhone 的通话中继功能,因此用户可以直接从 Vision Pro 接听电话,或从头显的「人物视图」中发起通话。
作为 Vision Pro 发布时的一个主要卖点,苹果还在 visionOS 26 中改进了 Personas,使这些超逼真的虚拟形象「感觉更自然、更亲切」。通过利用「行业领先的体渲染和机器学习技术」,新的 Personas 将提供完整的侧面轮廓视图,并呈现「极其准确的头发、睫毛和肤色」。在创建 Persona 时,用户将能够预览其虚拟形象的空间外观,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苹果一直将 Vision Pro 定位为远程家人和朋友在共享空间体验时感受更紧密联系的方式,现在通过 visionOS 26,你和朋友可以坐在同一张沙发上欣赏同一部 3D 电影。本次更新还将增加对「来自 Insta360、GoPro 和佳能的 180 度、360 度和广视角内容」的支持。
最后,Adobe 宣布将发布一款由 Premiere 提供支持的全新 visionOS 26 应用,允许用户直接在 Vision Pro 上创建和编辑空间视频。
游戏 App 登场
除了上述这些软件更新,苹果还同场发布了一个完全专注于游戏的独立应用。用户能够从其中访问从 App Store 下载的全部游戏,同时还有类似「一起玩」(Play Together)的社交功能,实时显示你的朋友正在玩什么,还可以查看朋友之间的挑战排行榜。

苹果于 2023 年随 macOS Sonoma 的发布,正式推出了 Mac 版游戏模式,旨在优化 Mac 的游戏性能。去年,它还在 iOS 18 中为 iOS 带来了游戏模式。本次更新可以被视为让 Mac 更适合游戏玩家的「又一小步」,或许真有一天「用 Mac 打游戏」不再只是一句玩梗。
结语:保守还是革新?
在充满了 AI 与 UI 新内容的主题演讲中,又一年 WWDC 主题演讲落下帷幕。
如果说本次 WWDC25 有哪些核心关键词,「统一」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那个。
从发布的内容来看,它或许并不是一场充斥着石破天惊、令人瞠目结舌的「One More Thing」式发布会,但仍然会为苹果下一个十年,奠定统一的基调。
无论是更加务实的 AI 能力,还是大刀阔斧的新 UI,都标志着苹果在巩固其现有生态系统壁垒、精细化调整其人工智能战略,并为未来更高级的计算形态:更普适的空间计算、和无处不在的环境智能,铺设关键基础的重要一步。
中国电信科技筑牢公平防线,传递人文温度******
六月的阳光照耀着大地,2025年高考如期而至。在这个牵动千万家庭的重要时刻,中国电信以央企担当扛起护航重任,用科技创新为高考公平筑起坚实屏障。中国电信深度融合人工智能、5G-A通信、智能硬件等前沿技术,构建起覆盖考场内外的立体化保障体系。从考场内的AI监考系统到考场外的5G网络优化,从智能安检门的物理防护到爱心翼站的人文关怀,中国电信以科技之力守护高考公平,用央企担当为学子逐梦之路保驾护航。
5G-A网络筑基
打造“零干扰”通信屏障
在武汉某高级中学考点外,陪考家长李女士正通过手机实时查看考场外的天气情况。“网速特别快,视频一点不卡顿。”她不知道的是,这份流畅体验背后,是中国电信5G-A技术的首次大规模应用。
高考的通信保障非常特殊,信号该强的地方要强,该屏蔽的地方要精准屏蔽。中国电信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为高考构建了“精准可控、弹性智能”的通信网络体系。在湖北,中国电信在全省367个考点及周边区域部署5G-A网络,这是一次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尝试。“多输入多输出(MIMO)”和波形赋形技术是5G-A网络的核心技术之一。“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就像是一个超级智能的交通指挥员,能够同时处理多个信号的输入和输出,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容量和效率。而波形赋形技术则像是一个精准的雕刻师,能够对基站信号进行精细的调整和优化,使其更加精准地覆盖到需要的区域。
以考场周边基站为例,在考试期间,考场内需要进行无线屏蔽,以防止作弊行为的发生。而5G-A网络的基站信号能够精准定向调控,既保障考场内无线屏蔽设备的绝对安全,又为校外家长提供稳定的5G网络服务。
为了确保5G-A网络的部署和应用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中国电信的技术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和测试工作。他们深入了解各个考点的地理环境、建筑结构和通信需求,制定了详细的网络部署方案。在部署过程中,技术人员们不畏艰辛,日夜奋战在施工现场,确保每一个基站都能够准确无误地安装和调试。他们还对网络进行了多次优化和调整,以确保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AI科技赋能监考
构建“全场景”智能防线
传统的监考模式主要依靠人力,监考人员需要长时间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容易出现疲劳和疏忽。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弥补人力监考的不足。中国电信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考务管理,推动监考模式从“人力为主”向“人机协同”转型。
在常州,中国电信部署的AI行为分析系统,是人工智能在高考监考领域的一次成功应用。该系统通过40种异常行为模型,如交头接耳、电子设备使用等,实时监测考场动态。这些异常行为模型是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研究得出的,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当考生出现异常行为时,AI行为分析系统能够在0.5秒内触发报警并留存证据。这一速度非常快,能够及时制止违规行为的发生。同时,留存的证据也为后续的处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无锡,中国电信通过“一考点一方案”制定保障策略,从设备压力测试到模拟演练,再到24小时轮班值守,确保AI系统与人工监考无缝衔接,实现监考“零失误”目标。在设备压力测试阶段,无锡电信的技术团队对AI系统和相关设备进行了严格的测试。他们模拟高考期间的实际情况,对设备进行长时间的运行测试,检查设备是否能够承受高负荷的工作压力。在模拟演练阶段,他们组织了多次模拟考试,对AI系统和人工监考的配合情况进行演练。通过演练,他们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提高了监考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爱心翼站延伸服务
传递“有温度”的人文关怀
高考不仅仅是考生们的一场考试,也是考生家长们的一次考验。在高考期间,考生和家长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中国电信以“爱心翼站”为载体,将科技保障延伸至考场外,为考生及家长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持。
无锡、福州、百色等地的电信营业厅设立了高考服务站,形成了便民服务网络。这些服务站为考生和家长提供了免费饮水、手机充电、打印复印等服务,极大地便利了他们的生活。在福州五一中路营业厅,除了提供基本的便民服务外,还配备了消暑药品和口罩。高考期间正值夏季,天气炎热,消暑药品可以帮助考生和家长缓解炎热带来的不适;口罩则可以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为他们提供一定的防护。广西平果营业厅设置了雨伞借用点,考虑到夏季天气多变,随时可能会下雨,雨伞借用点为考生和家长提供了便利,让他们不用担心被雨淋湿。
这些便民服务看似微不足道,但却能够在关键时刻缓解考生及家长的后顾之忧。一位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考场外等待孩子考试,心里本来就很焦虑。电信营业厅提供的这些服务,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关怀,心里也踏实了许多。”
与此同时,中国电信还设置了心理疏导与应急支持。在甘肃临泽,中国电信在保障网络畅通的同时,联合学校开展了考前心理辅导。他们邀请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考生和家长举办了心理讲座和咨询活动。在讲座中,心理咨询师介绍了应对考试压力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考生和家长调整心态,缓解焦虑情绪。
从网络技术攻坚到人文服务创新,中国电信以“科技 + 温度”的双轮驱动,既守护了高考的公平底线,又传递了社会的温情关怀,彰显了央企在教育公平中的使命担当。在未来,随着更多前沿技术的深度应用,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中国电信将继续为教育公平筑牢数字基石。
全球首次:复旦小胶质细胞替换治疗取得突破,成功阻断致命脑疾病进展******IT之家 7 月 13 日消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彭勃、饶艳霞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曹立团队(兼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团队)合作。
该研究首次证实通过替换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致病性小胶质细胞,成功阻断致命成人起病轴突膨胀伴色素胶质细胞脑白质病(ALSP)的病程进展,并首次在人类 ALSP 患者中系统性验证了小胶质细胞替换策略的临床可行性与长期疗效。
据官方介绍,患者在治疗后长达 24 个月的随访期间,疾病进展停止,运动功能得以保留,且认知能力保持稳定。

相关成果已于 7 月 11 日发布在《科学》(Science)上。

小胶质细胞(Microglia)是中枢神经系统(CNS)中重要的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功能障碍会导致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CSF1R 主要在小胶质细胞中表达,对小胶质细胞的存活和功能至关重要。CSF1R 的双等位基因突变会导致先天性小胶质细胞缺失,并在人类和小鼠中均造成围产期死亡,而单等位基因突变则会导致 CSF1R 相关的小胶质细胞病(CAMP),这是成人起病轴突膨胀伴色素胶质细胞脑白质病(ALSP)的主要形式。
ALSP 是一种由 CSF1R 基因突变引发的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成年后发病,平均生存期仅 3-6.8 年左右。突变导致小胶质细胞功能异常,数量锐减且从“大脑保卫者”变为“破坏者”,引发脑白质脱髓鞘、轴突肿胀、认知与运动功能退化,最终导致神经功能丧失。
在我国,ALSP 患者在发病后的平均生存期仅为 3 年,全球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根治或缓解方法,患者往往在病情进展中丧失自理能力,生存质量极差。

该研究不仅在动物模型中实现超 90% 的小胶质细胞高效替换,更在 8 例 ALSP 患者中完成两年随访,证明传统骨髓细胞移植(tBMT)可通过机制创新实现小胶质细胞替换,阻止患者病情恶化。标志着我国在小胶质细胞替换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实际上,彭勃团队早在 2020 年就首次提出“小胶质细胞替换策略”,这一颠覆传统的“细胞乾坤大挪移”创新疗法开发出三种路径:
Mr BMT(骨髓供体替换),清除病变细胞后植入健康骨髓细胞,细胞穿越血脑屏障分化为小胶质细胞,小鼠模型中替换效率超 92%;
Mr PB(外周血供体替换),利用更易获取的外周血细胞,替换效率达 80%;
Mr MT(局部定点移植),精准替换特定脑区细胞,减少对其他区域干扰。
该策略也被简称为 MISTER(通过替换进行的小胶质细胞干预治疗和增强策略),该策略此后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了信息和启发。研究团队推断,该策略对于 ALSP 具有治疗潜力。

研究首次完成了模拟人类 ALSP 病理的关键动物模型构建。传统 ALSP 动物模型(如 CSF1RWT / KO 或 CSF1R-ΔFIRE 小鼠)无法真实再现患者“小胶质细胞数量减少但未消失”的病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进展。团队基于全球患者突变谱,建立携带 CSF1R 基因热点突变(分别对应于小鼠的 I792T 和 E631K 突变)的小鼠模型,首次全面复现 ALSP 的病理学和行为学特征,为机制研究和疗效验证提供可靠工具。
为了验证临床相关性,研究团队在 8 名 ALSP 患者中进行了基于 tBMT 的小胶质细胞替换治疗。通过使用非侵入性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成像技术,研究团队发现,脑部葡萄糖代谢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在长达 24 个月的随访期间,磁共振成像(MRI)和临床评估显示,患者的疾病进展停止,运动功能得以保留,认知能力保持稳定。
该研究还为之前的一个临床病例提供了机制解释,该病例中一名最初被误诊为成人发病型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的 ALSP 患者在接受 tBMT 治疗后,实现了长期病情稳定。这也是首次在人类患者中系统性验证小胶质细胞替换策略的临床可行性与长期疗效。
编辑:邓翠雯